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应对变局、开辟新局的顶层设计,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全局意义、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即日起推出“全会精神宣讲·思政一课”特别策划,邀请高校tyc1286太阳成集团的思政老师“同上一堂思政课”,积极推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课堂、到基层。
下面让我们走进tyc1286太阳成集团tyc1286太阳成集团副教授董金平的课堂,听她讲一堂名为《创新:青春远航的引擎》的思政课。
问:董老师您好!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您讲授的课程,您读出的重点是什么?
答:“十四五”规划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且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规划和建议中总括和分论了各行各业的规划与目标,结合我们所在的高校教育,再结合青年学生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方向,我们的焦点集中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部分。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包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的远景目标,与青年学生的关联是什么?
答: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周围的生活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我们可以看出,谁站在科技革命的前端,谁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今天,我们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在世界形势复杂变化的环境下,我们国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人才强国战略,打好关键技术核心攻坚战。
当今的大学生,置身于世界第四次科技革命开端,置身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置身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实现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洪流中。在这样的时空下,青年学生与国家共振,是不可置疑的光荣使命。习近平在对南开师生的寄语中提到,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青年学子生机勃勃,在2035年实现我们远景目标的时空中,正处在人生中的创新和开拓的峰值,当前,正处在为创新的火箭发射积累燃料的阶段。
问:当今的青年学子,如何更好地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
答:首先是在规划和目标引领下找到创新的根基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制定科技强国战略,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基础研究的积累、未来甚至未知领域的探索,是我们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方向。
其次是在根基和方向的引领下,青年学生如何创新。
勇于探索:在未来和未知领域的研究中,青年学生要勇于尝试、假设和探索。在大航海时代以及前三次科技革命,因各种原因影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未来的科技革命以及太空时代,中国已经具备相关的基础和实力,我们要敢于设想和探索,就像叶培建院士所说,“宇宙就是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
勤于实践:在学校进行战略性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机会中,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青年学生勤于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创新过程中的必经环节。
执于坚守:科学,没有一成不败的探索和实践,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都给我们树立了坚守的丰碑。
守于学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青年学生在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坎坷甚至诱惑,不因坎坷走捷径,不因诱惑而趋利,是我们的坚守。
最后,在规划和远景目标的引领下,在创新的具体实践下,让我们始于当下,我们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们也知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所以我们坚持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地球是我们的摇篮,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对话记者: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编辑:马晓萌)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